鹿茸、鹿角性狀檢驗規程
2019年08月03日 02:19:53
1.目的:規范驗收入庫操作,保證鹿茸、鹿角質量。
2.范圍:適用于本廠入庫鹿茸、鹿角檢驗。
一、鹿茸
性狀:花鹿茸 呈圓柱狀分枝,具一個分枝者習稱“二杠”,主枝習稱“大挺”,長17~20cm,鋸口直徑4~5cm,離鋸口約1cm處分出側枝,習稱“門莊”,長9~15cm,直徑較大挺略細。外皮紅棕色或棕色,多光潤,表面密生紅黃色或棕黃色細茸毛,上端較密,下端較疏;分岔間具1條灰黑色筋脈,皮茸緊貼,鋸口黃白色,外圍無骨質,中部密布細孔。體輕。氣微腥,味微咸。具二個分枝者,習稱“三岔”大挺長23~33cm,直徑較二杠細,略呈弓形,微扁,枝端略尖,下部多有縱棱筋及突起疙瘩;皮紅黃色,茸毛較稀而粗。
二茬茸與頭茬茸相似,但挺長而不圓或下粗上細,下部有縱棱筋。皮灰黃色,茸毛較粗糙,鋸口外圍多已骨化,體較重。無腥氣。
馬鹿茸 較花鹿茸粗大,分枝較多,側枝一個者習稱“單門”,二個者習稱“蓮花”,三個者習稱“三岔”。四個者習稱“四岔”或更多。按產地分為“東馬鹿茸”和“西馬鹿茸”。
東馬鹿茸 “單門”大挺長25~27cm ,直徑約3cm。外皮灰黑色,茸毛灰褐色或灰黃色,鋸口面外皮較厚,灰黑色,中部密布細孔,質嫩;“蓮花”大挺長可達33cm,下部有棱筋,鋸口面蜂窩狀小孔稍大;“三岔”皮色深,質較老;“四岔”茸毛粗而稀,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,分枝頂端多無毛,習稱”捻頭“。
西馬鹿茸 大挺多不圓,頂端圓扁不一,長30~100cm表面有棱,多抽縮干癟,分枝較長且彎曲,茸毛粗長,灰色或黑灰色。鋸口色較深,常見骨質。氣腥臭,味咸。
結果判定:與標準描述的性狀相一致,符合規定。
二、鹿角
性狀:馬鹿角 呈分枝狀,通常分成4~6枝,全長50~120cm 。主枝彎曲,直徑3~6cm,基部盤狀,上具不規則瘤狀突起,習稱“珍珠盤”,周邊常有稀疏細小的孔洞。側枝多向一面伸展,第一枝與珍珠盤相距較近,與主干幾成直角或鈍角伸出,第二枝靠近第一枝伸出,習稱“坐地分枝”;第二枝與第三枝相距較遠。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,有光澤,角尖平滑,中、下部常具疣狀突起,習稱“骨釘”,并具長短不等的斷續縱梭,習稱“苦瓜棱”。質堅硬,斷面外圈骨質,灰白色或微帶淡褐色,中部多呈灰褐色或青灰色,具蜂窩狀孔。無臭,味微咸。
梅花鹿角 通常分成3~4枝,全長30~60cm,直徑2.5~5cm。側枝多向兩旁伸展,第一枝與珍珠盤相距較近,第二枝與第一枝相距較遠,主枝末端分成兩小枝。表面黃棕色或灰棕色,枝端灰白色。枝端以下具明顯骨釘,縱向排成“苦瓜棱”,頂部灰白色或灰黃色,有光澤。
鹿角脫盤 呈盔狀或扁盔狀,直徑3~6cm(珍珠盤直徑4.5~6.5cm),高1.5~4cm。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,有光澤。底面平,蜂窩狀,多呈黃白色或黃棕色。珍珠盤周邊常有稀疏細小的孔洞。上面略平或呈不規則的半球形。質堅硬,斷面外圈骨質,灰白色或類白色。
結果判定:與標準描述的性狀相一致,符合規定。